CN EN
从单品到复配 从大到小 减糖趋势下代糖的美好未来
2021-06-28

当下,低糖、低油、低脂、低盐正在成为全球公认的健康饮食方向。尤其对糖的担忧,从来没有这么强烈。事实确实如此,2019年7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倡到2030年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克。实际上,目前中国的人均摄入量远高于上述标准。而摄糖过度埋下很多健康隐患,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无糖潮推动各大企业争相出新

  无糖化需求加剧,并迅速形成了一股食品饮料行业低/无糖消费热潮。今年夏天,单无糖气泡水这一品类的新品就不下10种,伊利、雀巢、喜茶甚至青岛啤酒等大公司都争相出新。同时,现制茶饮品牌纷纷在门店推出正常糖、七分糖、半糖、不加糖等选项。

  与此同时,诸多行业巨头开始重新调整市场策略和产品配方。代糖则是食品工业无糖化快速发展的关键原料。

  代糖是一种已存在百年的甜味剂,热量远低于蔗糖。代糖的诞生源于蔗糖的供不应求。1879年,第一代人工代糖“糖精”诞生,1884年,糖精被推向市场得到广泛应用,此后甜蜜素、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甜菊糖苷、赤藓糖醇等人工代糖相继问世。

  这些代糖在成本、甜度、安全性等方面相差各异,如阿斯巴甜、安赛蜜的甜度可以达到蔗糖的150倍以上,而赤藓糖醇的甜度只有蔗糖的0.65倍;曾经被广泛应用的糖精因为口感不佳和安全性问题而逐步退出市场。

  控糖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明显的消费趋势,全球化品牌率先改变策略。可口可乐2019年在全球推出的1000多种新产品中有400种是低糖或无糖产品。“在中国,我们为消费者提供20多个品牌约100种不同口味的产品,其中14个品牌中超过40种产品是低糖、无糖产品。”该公司人员介绍说,除了健怡和零度以外,可口可乐相继在中国上市了可口可乐纤维+、雪碧纤维+、芬达零卡、怡泉苏打水系列等无糖饮品。

  另一个助推力还来自官方政策。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明确提出开展以“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为重点的专项行动;2019年7月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也指出推动低糖或无糖食品的生产与消费。

消费教育亟待加强

  据了解,在英美国家,代糖的广泛使用使得在并不健康的饮食文化下,英美国家的糖摄入量却可以接近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在美国,消费者对代糖的认知度和食用率也相对普遍,美国代糖市场的主要品牌市场份额总额超过85%。英国消费人数最多的甜味剂品牌则占总市场的60%以上。而作为全球甜味剂的主要生产国,我国的消费结构中蔗糖依旧占据了国内最大的甜味市场份额,代糖甜味剂市场占比只在10%左右。有关数据也表明,我国已是代糖的最大生产国,2018年的产量约占全世界的75%,但我国市场对于无糖饮食的反应却相对有些滞后。

  其实面对普通消费者的无糖产品在我国早已出现,只不过市场表现一直不温不火,而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代糖品牌并不多见。2011年,农夫山泉就推出了无糖茶饮“东方树叶”,却因为味道寡淡,一度被戏称为“全国最难喝的饮料TOP5”之一。

  所以,市场教育亟待加强,即让大众意识到糖对身体的危害和戒糖的必要性,再通过了解代糖的本质,逐渐改变对代糖的认知。

  随着下游企业和消费者提出新需求,上游企业需要转型为能提供多种产品、复配方案的甜味剂解决方案供应商。 “未来的产品,除了从单品到复配这一主流方向,规格上从大向小的包装发展也将成为重要趋势,对企业灵活度的要求更高了。”业内人士分析。

低糖、无糖产品正在逐渐进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在未来,代糖将成为人们替代食用糖的普遍选择,人们对代糖的日益接纳,也将进一步加速代糖市场的发展。

 

 

部分材料来源:中国食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