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方寸,以匠心致初心---吴仲庆
吴仲庆,山梨醇部-液体车间工段长。2008年11月,他迈入华康,此后,他从一名普通的麦芽糖醇生产线主控逐步走上制糖车间班长、制糖车间工段长、山梨糖醇液体工段长等一线管理岗位,秉承“初心在方寸,咫尺见匠心”的信念,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
在一线岗位兢兢业业,对工作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自我要求下,他对工艺的研究、指标的参详有着更深的见解,在面对生产中的突发问题时总是能快速的找到突破口,为生产的顺利运行保驾护航;面对新生产线调试难点迎难而上;为新项目的顺利推进排忧解难。
2014年11月山梨糖醇部成立,吴仲庆担任液体车间工段长兼液体试车小组副组长,负责该工段的运行调试工作。在精滤工序发现模板指标下降,经过反复测试一直在标准上下浮动(按参数指标在标准范围内),为确保数据的稳定性和严谨性,吴仲庆坚持拆开精滤器检查滤芯,发现一支滤芯的O型圈未安装到位,重新安装后模板指标达到标准且一直非常稳定才同意放行。那已经是他连续3天奋战在一线,只为完成自我对“匠心”的完美追求。
2015年9月膜分离项目开始安装,第一次和第二次试车,因设备厂方人员项目试车经验不足,屡次调试均未取得成功,稀液平均折光、收率、浓液含量均未能达到设计要求,且蒸发器因进料折光太低,产能也不能满足连续生产需求。项目因此停滞不前,吴仲庆不愿项目搁浅,他反复研究前2次调试中的各项参数和问题点。面对各方压力,他站出来主动担当第三次试车的重担,经过两天两夜的反复调试,终于摸索清楚进料流量、进出料折光、洗滤水流量、运行压力、温度等参数与含量的变化关系,制定出最合适的运行参数,使项目达到了设计要求,达成项目验收。
2017年下半年膜分离含量逐渐下降,滤膜开始出现有预见式的衰退。此前吴仲庆已经开始进行了三次滤膜运行含量全面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在不改变原运行结构的条件下,进行设备技改,在操作上视稀液含量进行运行方式调整。经过2个月技改调试后,产品含量从97.68%提升到98.0%以上,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还将滤膜至少延长半年的使用寿命,按滤膜使用寿命2年核算,间接节约了30万运行成本。同时该建议已形成专利材料,成功申报实用新型专利。
四年多的努力,在摸索中逐渐形成一套纳滤创新运行模式,仅膜分离工序就提出十多项合理化建议,稀液折光按节奏稳步提升至34%(已连续4个月达到),收得率提升至85%,蒸发器蒸发量提升至6.5t/h,吨水耗汽下降到0.38以下,在提升蒸发产能的基础上,缓解了蒸发工序的瓶颈效应,仅稀液三效蒸发器与浓液板式蒸发器每年节约蒸汽一项就可为公司创造“隐形”效益百万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十来年的坚守,凭借着精湛的技术、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吴仲庆已经成为了车间里的一面旗帜,一副标杆。他不仅关注车间的一线生产,更关注员工们的思想动向,有目的地挖掘和培养,在充分了解每名员工的特长和想法后,将他们引导到最合适的岗位,给予充分的信任,放手让年轻人“挑担子”。
车间一位大学生技术员告诉我们:“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记得山梨糖醇车间刚试车时,我第一次在主控岗位独立工作,面对那么多的操作工序,在心理上产生了畏难情绪。师傅了解到情况后,对我加以鼓励和开导,他说“他刚来公司时也是在主控岗位工作,主控岗位是车间生产运行的核心CPU,首先要摸透车间生产工艺流程,再根据sop流程给出操作指导并与现场操作人员协助配合,慢慢的就融会贯通了,别急,你行的。”。步步分析耐心指导,让我对主控岗位的工作更加明确。他的教导,使我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从师傅的身上,我看到了华康人的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情怀、一种精神,更传递着华康人无私奉献的正能量。”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吴仲庆身上散发的正能量正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身边每一个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牢记使命方显本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吴仲庆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积极参加党员工会活动,和二支部党员一起浇筑灯座,义务为华小安装室外太阳能路灯,暖心灯照亮了生活路,为夜班晚归的同事们提供了安全保障;积极配合组长参与运动会训练项目,与团队成员携手逐年提升参赛成绩至摘得桂冠,增强的是团队凝聚力,提升的是团队荣誉感;积极参加义务献血,共参与无偿献血4次,累计献血1500 ml。
初心不因来路遥迢而改变,使命不因风雨坎坷而淡忘,时光悄然流转,他的目光依然坚毅如初,他正用质朴的行动践行着赤诚敬业的责任与担当。十年如是,往后的时间依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