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上海拟立法设置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含糖饮料的“冬天”来了
2023-11-09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的实施意见》等有关含糖饮料控制的工作要求,提升居民对含糖饮料过多摄入的健康危害意识,培育上海市市民健康生活方式,近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的制作样式及设置规范(征求意见稿)》。

红绿橙三色标识,提示消费者注意控糖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定义,含糖饮料指在制作饮料的过程中人工添加糖,且含糖量在5%以上的饮料。上海设置的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包括三款,分别为“长期过量摄入添加糖健康提示标识(红色标识)”、“每日添加糖摄入限量提示标识(橙色标识)”、“饮料选择指导提示标识(绿色标识)”。红色标识建议“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橙色标识提醒“每日添加糖摄入少于25克”,绿色标识指导市民“看懂营养成分表”,指导消费者优化消费选择,理性选择饮品。

1、长期过量摄入添加糖健康提示标识(红色标识)

“长期过量摄入添加糖健康提示标识(红色标识)”提示符号为圆形,内含双手交叉立于胸前的人型图案;提示语为“过多摄入添加糖可增加龋齿和超重风险,建议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2、每日添加糖摄入限量提示标识(橙色标识)

“每日添加糖摄入限量提示标识(橙色标识)”提示符号为圆形,内含暂停手势的人型图案;提示语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日添加糖<25克”。

3、饮料选择指导提示标识(绿色标识)

“饮料选择指导提示标识(绿色标识)”提示符号为圆形,内含点赞手势的人型图案;提示语为“会看标签”。

应用场景涵盖线上、线下含糖饮料售卖场所

早在8月中旬,上海市疾控中心就初步制定了《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试点应用及效果评估实施方案》,设置含糖饮料健康提示“红橙绿”系列标识,并在全市8个区、150余家含糖饮料的售卖场所进行试用,提醒消费者适当购买含糖饮料。

而本次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扩大了应用场景,分为上海本地所有线上、线下含糖饮料售卖场所,其中线下含糖饮料售卖场所包括预包装和现制现售含糖饮料场所。预包装含糖饮料销售场所包括大中型超市、便利店、餐厅、含糖饮料自动售卖机等。现制现售含糖饮料场所包括奶茶店、咖啡店、餐厅、含糖饮料自动分配机等。

控制糖摄入量,各国都在行动

高糖摄入会给健康带来大量危害,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BMJ)的一项研究“膳食中的糖类消费与健康”指出,高糖摄入或致45项负面健康结果升高,其中包括18种内分泌疾病、10种心血管疾病、7种癌症,以及10种其他疾病(神经、牙齿、肝、骨和过敏)。该研究建议,应将游离糖的消费量减少到每日25克以下,含糖饮料的消费量应控制在每周一杯(355毫升)以下。

为进一步控制国民糖摄入量,各国除征收“糖税”外,在饮料“分级”制度上也进行了尝试。早在20多年前,已有国家采用食品/饮料包装正面标识的方法,至今已有超过30个国家或地区给饮料“贴标”,比较有代表性的做法有新加坡营养分级法、英国的交通信号灯标识法、澳大利亚的健康星级评定法等。去年12月,新加坡全面实行瓶装饮品的“营养分级”,将新加坡零售市场上的预包装饮料根据含糖量和饱和脂肪量的高低分为A、B、C、D四个级别,健康度依次递减,被认定为“最不健康”的D级饮料甚至被禁止打广告。

在我国,含糖饮料的过量摄入也成为一个普遍的健康问题。2018年《中国儿童含糖饮料消费报告》指出,中国儿童含糖饮料消费量在不断增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世界卫生组织曾建议,成年人和儿童应将其每天的游离糖摄入量降至其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而诸如可乐、果汁、奶茶等含糖饮料,每100g含糖量通常在5g以上,很容易导致每日糖摄入量超标。

上海鼓励对含糖饮料设立健康提示标识,是践行“三减三健”、推进健康生活方式的有益尝试。可以为后续政府控制糖摄入量的相关政策制定和干预方式创新提供实践依据,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含糖饮料过多摄入的健康危害意识,指导消费者选择健康饮品,培育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食品饮料生产企业和现制含糖饮料商家也应响应政府号召,推出低糖/无糖的健康饮品,满足国民健康需求。